首页 > 大学介绍 > 正文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2024-09-03 05:32:00 | 30高考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30高考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春考文言文

1. 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 高中部分有哪些高考必背的文言文

高考必背古诗文目录

(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一、古诗词部分:

1. 氓(2)《诗经》

2. 短歌行(2)曹操

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 蜀道难(3)李白

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

7. 登高(3)杜甫

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3. 有什么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辅导书

文言文阅读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看看古书,刚开始会觉得很晦涩,看多了其实常用的就那么些,而且文言文其实是古人的一种书面文体,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是文言文,因而就产生了固定的习惯用法与用词,至于辅导书,资料包确实不错,但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很高,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 高中文言文全解 《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都比较有用,我个人建议,不必买什么书了,把之前做过的文言文题目全部搞懂,然后看几篇陌生的古文就可以了。祝你能得到想要的提高。

1 初中的学生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 一读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堕烟海的感觉。

3 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4 这篇文言文,我看了几遍都不懂,经老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后,才完全明白了。

5 读文言文和写白话文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而是关系紧密。

6 现在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7 现在有些新诗人对语言没有敏感,写不出好诗,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仍然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8 现在某些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4. 高考必考文言文

如果你是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材料是你以前没有读过的,要是想能正好碰到一两个,那你去看《古文观止》,好用。像高考的诗词解析也可以平时多看看《唐诗宋词欣赏字典》,也很不错的。

如果你是问高考的古诗词填空,那么书上要求背诵的都是必须要掌握。像高中所有学过的诗词以及每一个章节后的课外阅读上的诗词也有必要掌握。

像杜甫、李白、苏轼的诗词都是重点。

像《劝学》、《六国论》、《过秦论》中揭示道理的内容;《滕王阁序》、《将进酒》中的对仗句式;李清照、柳永词中的佳句。

此外,你必须要累积一定的课外古诗词,李煜、杜甫,以及初中你学过的都是应该在高考复习阶段过一遍。

就算考不到,只要你掌握了,作文时便可以熟练运用,增加作文的美感和深度,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都会愿意多给分的。

5. 春考语文应该背哪些古诗词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本册共7首古诗]

6.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7. 06年春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 但恐回吾之心 回什么意思,从哪个义

原文如下: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葆光子曰:“李卫公之抑忌白少傅,举类而知也。初文宗命德裕论朝中朋党,首以杨虞卿、牛僧孺为言。杨、牛即白公密友也。其不引翼,义在于斯,非抑文章也,虑其朋比而制掣也。”

联系前后文,白居易因为李德裕“虑其朋比而制掣也”“其见抑也如此”,是被李德裕打压的一方。而在这里“回”应为动词,符合文意的有:

1.改变;

2.违背;

3.谢绝;

4.回避,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而根据前句中“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可以看出对其文采的肯定。所以我认为这几项中,“违背”比较符合文意。

即大致可译为“我对这个人的了解不够久。他的文章精彩绝伦,又何必去看(不用看也知道)。只是我恐怕他的文章有违背/不合我心意的地方,所以不想去看。”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呵呵。希望对你能有点帮助。

8.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30高考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广东数学高考难度

30高考(https://www.30gao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广东数学高考难度的相关内容。

相比语文在古诗词背诵上的调整, 数学的变化可能会更复杂。

事实上,近年广东高考数学命题,越来越突出基于数学概念上的突破和创新,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在2022数学试卷也可以发现,单一知识点得分的情况比较少。

“高考过渡卷”是什么?今年高考会使用新高考“过渡卷”吗? 春季高考呢?

高考直通车查阅相关文件发现,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公布过新高考过渡时期数学和语文考试范围相关的文件,其中提到:

在新高考过渡期内,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基于旧课程要求和新课程要求的两类新高考试卷。

广东于2021年正式实行“3+1+2”新高考,是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正是处于新高考的过渡期。

另外,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2023年高考考的是新教材内容!

因此, 广东2023年高考将使用的就是“新高考过渡卷”。

“过渡卷”对2023年高考有什么影响?根据2019年文件的要求, 2023年高考“过渡卷”的变化主要在 语文和数学两科

以上就是30高考为大家带来的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30高考:www.30gaokao.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相关推荐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这是太正常不过了。一个大学教授,文学功底自然不浅,他可以作出很好的理论研究,但是写出一首好诗几乎不可能,这是为啥呢。其实自隋唐科举制度以来,读书人逐渐增多,状元,进士,举人,秀才,这些人多到不计其数,相当多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可是只读古文古诗的主,也没有现代五花八门的知识干扰。这些人里面,又有多少人可以作出一首好诗?

2024-11-08 13:14:42
2024年福建语文中考古诗词必考都是哪些
2024年福建语文中考古诗词必考都是哪些

2024小高考报名时间2024小高考报名时间介绍如下:2024小高考报名时间是2023年11月1日至10日。小高考特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会考。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很多大学也对小高考成绩有所要求,因此从2011年起,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被称为小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根据高中学生修习的要求

2024-03-27 11:21:28
2024年语文小高考古诗 2024年高考语文背诵篇目 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
2024年语文小高考古诗 2024年高考语文背诵篇目 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

2024年高考语文背诵篇目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2024新高考必背篇目静女、无衣、离骚、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拟行路难、春江花月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燕歌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锦瑟等。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

2024-03-26 05:18:38
报考玉器\古玩鉴赏专业有什么大学
报考玉器\古玩鉴赏专业有什么大学

报考玉器\古玩鉴赏专业有什么大学完全对口说不上,但珠宝、宝石、玉石这类一般是:中国地质大学。古玩鉴赏,像北京大学考古系是比较知名的,其他大学的考古或历史专业也是沾点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成为资深的专家,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像央视《寻宝》节目的珠宝鉴定专家欧阳朝霞,在中国地质大学宝石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又持有了国家注册拍卖师证书、文物拍卖单位专家证书,在北京越王珠宝会

2024-09-08 05:15:42
大学美术鉴赏选修课学什么
大学美术鉴赏选修课学什么

大学美术鉴赏选修课学什么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民间艺术(剪纸、泥塑、刺绣、泥人面人等)、摄影、篆刻。由于大学美术鉴赏选修课是一门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选修课程,通过学习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民间艺术(剪纸、泥塑、刺绣、泥人面人等)、摄影、篆刻了解美术创作的艺术特点,懂得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大学美术学专业有哪些大学美术学专业包括许多不同的子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

2025-01-26 15:53:26
高考英语作文怎么写 经典范文欣赏
高考英语作文怎么写 经典范文欣赏

2023年新年英语作文范文【5篇】【#英语资源#导语】人人喜迎新年,炮竹声声不息。平安吉祥开道,财富好运蓄积。亲朋高聚一堂,举杯换盏惬意。愿你一切如意!无为大家准备了《2023年新年英语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1.2023年新年英语作文范文篇一TodayisNewYear'sDay.Afterdinner,ourfamilywenttotheShiheRiverunder

2024-03-22 00:41:47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英语口试?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英语口试?

为什么要进行高考英语口试?一般是为了报志愿时候可以填写与外语有关专业需要报考的。一、口语越来越重要,各大学要求口语分数越来越高。多年来,每到高考前夕,准备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和家长都要东奔西走,打听英语口语是怎么回事,如何为口试备考。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高考口试内容、形式、考试方式、过程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等,然后推荐一些备考的有效方法,为“临时抱佛脚”的考生也“支点招”。二、英语口

2024-08-23 02:36:58
为什么高考语文很难估分?
为什么高考语文很难估分?

2022高考数学题及答案(2020高考数学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数学试题答案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数学试题答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数学试题答案全面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职业定位、自我定位

2024-08-19 13:17:21